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
一、自然情况
(1)地理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8′~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相邻,并与海南隔海相望,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
(2)自然资源
广西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约1.9万公顷。
广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尤以铝、锡等有色金属为最,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全自治区发现矿种145种(含亚矿种),占全国探明资源储量矿种的45.8%;探明储量的矿藏有97种,其中6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12种居全国第1位。
广西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水资源总量约2377.3亿立方米。境内河流分属珠江水系、长江水系、桂南独流入海水系、百都河水系等四大水系,其中以珠江水系为主。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大陆海岸线长约1796千米,海岸线曲折,溺谷多且面积广阔,天然港湾众多,沿海可开发的大小港口21个,滩涂面积约10万公顷,拥有全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南缘的北部湾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渔场,也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
(3)行政区划与人口
广西辖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14个地级市,其中南宁、玉林、崇左、钦州、防城港、北海组成了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全区户籍总人口5600万人,常住人口48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04万,占比49.2%,15-64岁人口3318.8万,占比67.94%。
(4)民族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 少数民族人口2004万, 占自治区常住人口的42.5%,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其他民族44个,其中以壮族人口最多,为1698万, 占自治区常住人口的36%。
(5)气候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临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日照时间短、天气干暖。各地年平均气温17.5~23.5℃。
交通概况
广西经过多年建设,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骨架已经基本形成,区内14个地级市和89%的县(市、区)实现了通高速公路,广西铁路总里程达5191公里,高铁营运里程已达1771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5259公里;北部湾港年吞吐量超过3.5亿吨,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万吨级以上泊位79个,集装箱吞吐量319万标箱;目前广西已建成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河池、百色七个民航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超过2766万人次。
生态环境状况
2019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1.7%,PM2.5平均浓度下降2.9%。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96.2%,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90.9%,6个设区市断面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十,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超过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以上。森林覆盖率62.45%。石漠化治理成效居全国首位。广西有29个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最多长寿之乡的省份。
二、政策优势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为此,国家明确给予综合配套改革、重大项目布局、保税物流体系、金融改革、开放合作五大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不仅对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9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广西培育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高地,并指出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广西的投入力度,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提出本部门支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完善相关规划。
2010年7月,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直接提到广西的就有15处,包括明确提出建设和完善临河至防城港等在内的“四纵”通道和东南亚等“四出境”国际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广西等西南部分地区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建设和完善广西等石化基地的产业建设、推进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等等,涵盖了广西发展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广西发展的极大关怀,为谱写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华彩篇章注入了新的动力。
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时期西部大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广西多个城市被纳入“五横两纵一环”西部开发总体空间格局。在明确提出的10个方面重点任务及重大工程中,有多项内容涉及广西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航运、港口、新兴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建设。
在中央多项政策惠及广西的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广西的发展。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西要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视察广西强调指出,广西发展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有关广西的重要指示,为广西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不断开创广西开放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目前,广西正处于国家多项政策惠及和多项国家发展战略叠加的关键期,也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三大定位”的新使命,广西将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向中后期阶段发展;同时,借助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国际开放合作新格局。
三、生态优势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境内喀斯特地貌较多,山林分布广泛,在水环境、空气环境、海洋环境等方面均保持优良水平,生态环境舒适宜人。
水环境方面,广西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1%,丧失使用功能水体比例为0,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境内珠江水系、长江水系水质状况总体均为“优”,独流入海水系水质状况总体达到“良好”。
海洋环境方面,广西目前海岸线达到1769公里,滩涂面积达到833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优良,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81.8%,居于全国前列。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不仅具有多样性的海洋生物品种和中华白海豚、儒艮等国家濒危保护动物,而且还拥有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典型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红树林面积达到7300公顷,占到全国红树林面积的40%,居全国首位。
空气环境方面,广西森林覆盖率62.3%,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3.5%,排名全国第二。
优美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广西秀丽的自然环境景观,形成了如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等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和一些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旅游资源。目前,广西具有AAAA级以上景区136个,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7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0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3个,这些资源分布于广西的不同地区,成为广西吸引外来商客的重要因素。
四、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方面,广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尤以铝、锡等有色金属为最,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占全国探明资源储量矿种的45.8%,其中6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12种居全国第1位。在45种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矿藏中,广西探明资源储量的有35种。广西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境内河流众多,全区河流流域面积达到23.67平方公里,水力资源蕴藏量达到2133万千瓦,其中红水河段长658千米,滩多水急,被誉为中国水电资源的富矿。2017年,广西境内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分别达到2177亿立方米和52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375立方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3%。全区森林面积达到14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2.3%。
人力资源方面,广西劳动力资源丰裕,全区常驻人口4838万人,区内就业人员2841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60万人,其中每年中专院校毕业生超过40万人。总人口中,15-59岁人口多年都达到68%左右,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劳动力供给充裕。同时,每年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逐步递增,大专以上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2.6%,增加到2016年的9.21%。
创新资源方面,广西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4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高层次人才方面,全区共有153万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6名。
信息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